回顧建黨百年的紅色通信,便是從“半部短波電臺”起家,自此,從戰火硝煙到全面解放,短波電臺功不可沒,在作戰指揮和情報傳遞中,不斷發展壯大的短波通信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毛澤東曾在1941年為全軍通信兵題詞:“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
隨著通信技術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有著近百年歷史的短波通信因其某些原有缺點,曾被新的通信技術所趕超。但近年來,憑借短波技術及設備的新發展,無論是在軍事戰場、應急救災,在探秘星辰大海的科研之路,還是在助力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民用領域,短波通信又以其不可替代性,正蓄勢騰飛、再造輝煌。
短波通信從無到有
短波,按照國際電聯無線電通信部門的劃分是指頻率為3MHz-30MHz的電磁波。利用短波進行的通信稱為短波通信,又稱高頻(HF)通信。短波的傳播方式主要以天波傳播為主,天波是無線電波經高空的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部分,這部分經地面與電離層之間多次反射后(多跳傳播),可以傳幾千公里,甚至更遠。
1901年,意大利工程師馬可尼在英國與紐芬蘭之間,實現了跨越整個大西洋的無線通信。之后,因無線電短波通信設備價格低廉、便攜性強、操作簡單、靈活、無中繼、抗摧毀性等優點,短波通信迅速發展,成為了世界各國中遠程通信的主要手段。
自二戰伊始到20世紀60年代,短波通信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廣泛應用于政府、軍事、外交、氣象、商業等領域,許多國家建立了覆蓋本地區或世界性的專用通信網絡或公用網絡,用于傳送電報、電話、傳真、低速數據和圖像、語音廣播等信息,在國際通信、防汛救災、海難救援以及軍事通信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短波通信經久不衰
即便是衛星通信出現以后,短波通信由于多種新技術的應用,克服了原有的不少缺點,使通信鏈路質量大大提高,無論是語音通話還是數據傳輸質量均可以與衛星通信相媲美。
今天,各國軍方正與工業界合作研究短波無線電新技術。比如,國外某些軍用偵察機升級配備了短波電臺,對拓寬偵察范圍,提升信息命令控制傳輸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民用領域,憑借短波技術及設備的發展,運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自適應技術、跳頻技術以及高速數據傳輸技術等新技術優勢,不斷提高短波通信的質量和數據傳輸速率,為新業務的應用提供了技術保障。
短波通信蓄勢騰飛
作為較早被使用的通信方式,短波通信不僅是革命戰爭年代的無形利器,在當今社會,如果出現大規模的戰爭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其他通信網絡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衛星網絡也難以避免,但短波通信可通過自尋路徑不間斷傳播,有效處理戰爭或災害的發生所造成的通信中斷問題。
今后,短波寬頻帶高速率傳輸技術將是短波通信重要研究發展方向:一是實現寬頻譜、寬信道、高速率的數據傳輸,這對于命令控制和數據通信至關重要;二是提高抗干擾性和保密性技術研究也是短波通信技術需克服的技術難點。用現代化的短波設備改造和充實我國重要領域的無線通信網,使之更加高效和安全,滿足新時代工作需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在未來通信戰場中,通過組建集成短波通信網絡,可以與衛星通信互補,實現“聯合作戰”,即使衛星等其他通信網絡已受到損壞,無論路由如何,在山區、戈壁、海洋和沙漠等地區,基于短波通信抗毀能力和自主通信能力的優勢,數據仍可利用短波通信高速度、高質量到達目的地,以消除通訊盲區,永葆通信最后一道防線的戰略地位。
短波監測“國家隊”
隨著短波通信行業的發展與應用,國際、國內各類短波電臺干擾事件時有發生,如何做到維護空中電波秩序,提升頻譜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益,是無線電管理部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作為無線電管理技術機構,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時刻從講政治的高度主動把自身工作融入黨和國家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支撐能力和技術水平。
目前,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建成了覆蓋全國的國家短波監測網,擁有系統的短波信號監測定位分析能力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該網由9個國家級短波監測站組成,建有自動化短波監測定位系統、大型天線陣空間譜估計短波監測測向系統、短波TDOA定位系統及電離層探測等系統,對復雜信號具有快速監測定位及智能監管能力,對處理國內外短波有害干擾,掌握短波頻段頻譜資源使用情況,保障重大活動無線電安全以及提升國家應急通信能力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